村在眉眼盈盈处-j9国际官网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有个叫东山底的古村落。古村因坐落在新安县黛眉山东麓而得名,村北边是碧波荡漾的万山湖。青山入画,碧水映天,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恬淡而自然,幽静而神秘。
一个早晨,我们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了这里。一下车,清新的空气让人倍感舒爽。抬头,黛眉山奇峰耸立,岚烟缥缈,宛若仙境。村口,几家农家乐宾馆里晃动着忙碌的身影。漫步在整洁干净的通村公路上,一排排崭新的路灯,还有那古色古香的小吃一条街,让人眼前一亮。
进到村里,展现在眼前的则是山水田园景象:一排排灰瓦盖顶的泥坯房古朴而沧桑,一棵棵飘挂着红灯笼的柿子树分外耀眼,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一只只刨食的大公鸡不时停下来,翘着尾巴,伸颈长鸣,那声音高亢、悦耳、富有节奏感,仿佛儿时家乡的天籁之音,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走进古村悠长的巷子,一座座建于清代的老房子赫然呈现。那高大的青砖门楼、刻有雕花的柱础、精美的格子窗棂,让人产生几多联想——那青砖铺就的院子里,清冷的月光下,是谁在伴着鸡鸣起舞?那起伏的阁楼上,窄窄小小的窗户里,是谁在对镜贴花黄?跨进一个那布满岁月痕迹的院落,在斑驳的光影里,有位长者正坐在木凳上,手持荆条编制荆筐,他是那样从容,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杂念在这里顿消。
黛眉云霞蔚,黄河浪涛涌,这里的险山大河中曾谱写下英雄的传奇。村中千余口人,杨姓族人较多,村中老人讲,相传南宋末年,杨家将后裔在黛眉山安营扎寨,与元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东山底村,也留下了这一座座杨家后人建造的古老院落。
长期以来,古老的院落重复吟唱着古老的歌谣。东山底村位于大山深处,土地瘠薄,无水灌溉,完全靠天吃饭。每遇天灾,村民只能忍饥挨饿,流离失所。据村中老人讲,20世纪70年代,许多家庭还只有一个碗,吃饭轮流用;一家只有一条薄被子,睡觉只能挤在一起。小山村一直是个贫困村。
终于,随着黛眉山的旅游开发,东山底村点燃了幸福的希望。黛眉山是养在深闺的一位仙女,如今盖头轻掀,世人惊叹,如潮游客纷至沓来。寂寞的小山村顿时沸腾起来,村民看着从村边路过的无数车辆,想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但苦于村子缺水少电,基础设施落后,不具备接待条件,一时只能望游客而兴叹。他们想啊盼啊,盼望有双大手扶他们一把!
东山底村真正发生改变,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给东山底带来了光和暖。围绕“精准”二字,县里、镇里、包村单位下足“绣花”功夫。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旅游服务等几大优势产业。同时,精准改善基础设施,在保护好古村风貌的前提下,村里先后修通了村组道路,开挖了深井,盖起了医疗服务室,建了特色小吃一条街,农家乐宾馆也雨后春笋般出现。
随着特色产业的兴起、接待条件的逐步完善,到东山底村就餐、住宿的游客日益多了起来。同时,东山底的原始和古朴,也让游客驻足留恋。一朝迎来八方客,村民过上好生活。
午饭是在村口陈三妮家的农家乐吃的。笨鸡蛋、栾树芽、黄河野生鲤鱼和虾,就着韧滑的手擀面,好吃极了。问起一年的收入,陈三妮脸上乐开了花:“现在是旅游淡季,人不算多,旺季时,雇三五个人都忙不过来哦,算下来,一年能收入个十来万元吧!”听后,我们连声赞叹,饭菜也吃得更香甜。
屋外,朴实的农村妇女也摆起了小摊,向游客销售自家的农产品:柿饼、柿子醋、山韭菜、软籽石榴、无心胡萝卜……游客不时驻足购买,好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黄河奔流,黛眉含笑。赶上新时代,东山底旧貌换新颜,人民生活节节高。东山底村,也只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脱贫村庄的一个缩影,是新时代脱贫攻坚辉煌篇章中的一段朴实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