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日记(精选16篇)-j9国际官网
倚栏轩整理的乡愁日记(精选16篇),供大家参考,大家一起看看吧。
乡愁日记 篇1
或许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家乡还是一个很遥远的概念,更不要说常年在北京生活的我了。然而那天,站在北京繁华的立交桥上,不知怎的,我却不由得升起一股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浓浓的哀愁。——题记
那是一个初秋的星期五,因为要布置考场,所以我回家的时候,正赶上上下班高峰期,天也黑透了。在地铁站和同路的同学分别后,我踏上了拥挤的立交桥,努力地想要穿过人流,到达对面。然而就在我快要成功的时候,人流又把我挤到了栏杆边,几次努力未果后,我放弃了挤过这波人流的想法,站在原地,静静等待着大波人流的涌过。扶着栏杆,我第一次仔细地观察夜幕降临后的北京,在灯光的照耀下,即便是夜晚,北京也依然璀璨。车道和人行道一样拥挤,在暖黄色的路灯光和耀眼的车灯光的交织下,一条灯河远远地蔓延开来,仿佛看不到尽头。这条灯河的光芒遮住了银河和星星的光辉,连月亮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黯淡无光。
北京的夜晚虽然和白天一样耀眼,但是总会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感。眼神随着灯河越飘越远,飘啊飘啊,仿佛飘回了我的故乡——四川。虽然我很少回四川,但是春节的时候我一定会回去。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香喷喷的年夜饭也不是过年的红包,而是泛着银光的江面和长长的灯河。四川的夜晚和北京的夜晚是不一样的,四川的灯河和北京的灯河也是不一样的。四川的灯河是由两排大红灯笼组成的,在漆黑的深夜,与星空、月亮相辉映,洒下点点温暖的橘色淡光;四川的夜晚是静谧的,偶尔有一两个人骑着摩托车滑过灯河,灯河便泛起点点涟漪,细细碎碎的灯光的波纹就这样悄然温暖了急于归家的人的心。
与温暖的灯河相反的是泛着银光的江面。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江面便会笼上一层薄薄的雾,那是平静的江面最危险也最为神秘而美丽的时候。恬静的玉轮在洒下一片柔和的月光的同时,也洒下了一片宁静。江边泊着几条小木船,它们就像酣睡中的婴孩,盖着月光织成的被子,幸福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安静而又满足地做着甜蜜的梦。
待我回过神来时,已然被人群裹夹着走下了天桥。倏地,我的胸腔被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忧伤填满,那满满的,全是乡愁。
乡愁日记 篇2
“啊,又梦见了老家!”我从梦里醒来,帐望灰天,想从记忆中唤出家乡的影子......
“丁嘉仪,枣子在你的上面!”树下站着的哥哥指挥着我打枣子,碧绿的叶子中,红红的枣子象一个个小精灵,把枣树点缀得生机勃勃。我拿起棍子,一阵狂打,下冰雹似的`,枣子坠落了下来,打在背上,有点疼,但却惹得我垂涎三尺。我也顾不上打枣子了,把棍子往旁边一扔,拿衣服接了几颗枣子,在衣服上擦了几下就塞进了嘴里,枣子还在往下掉,哥哥弟弟也象我一样吃了起来。一种清纯的甜味在我口中蔓延开来,“啊!真是太好吃了!”我们兄弟几个同时发出了赞叹......
湖面上风平浪静,几朵荷花好似亭亭玉立的姑娘,阳光在不知哪儿来的露珠上折射,使荷塘裹上了一层光辉。我蹦着跳着,进了这一层光辉,采下一蓬莲子,“嘶”莲子被我撕开了,一丝微小而又清脆的声音闪进了耳朵里,我吃了起来,清香在我的鼻尖萦绕。突然,一阵微风吹过,在湖面上荡起几圈涟漪,我在这美丽的场景陶醉了......
在夕阳下,一只小狗口里叼着一支笔,飞快的跑着,而一个小女孩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小虎,给我笔!给我笔!”一人一狗跑着闹着......
此时的我,似乎明白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乡愁。
乡愁日记 篇3
又是一个寂寞的夜晚,我来到床边,慢慢地躺在床上。
明亮的月光酒在床前的窗户上,往窗外一望,只见一片片森林围绕在我的小屋外,就远都是这样的寂寞、忧愁。月亮似一个大圆盘,挂在那散落着繁星的夜空中。“又是一年了…”我坐着说。月光就像铺在地上,厚厚的一层霜。这层霜就像我心里铺下厚厚的一层思念,我已经多年未回到故乡了。
这时再抬头看看那高高挂在星空的明月,白白的映入了我的眼帘。我已经禁不住望着那一轮明月,月亮那白白的颜色。我透过白色的一片,看见了悠闲的一幕,我回到了故乡,刚进家门,父母就来迎接我,为我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大餐。还叫来邻居们大家都供出几份食村“牛肉、青菜、蘑菇…”做成了一桌美味,大家一起分享。过着温馨,幸福的生活。平常与大伙儿谈笑;与父母们说说心里话;陪小孩子们一起玩耍;和村里的老人们比比下棋。如果能永远过着这种悠闲、舒适的生活那该多好呀!再回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床上想着,离我心中的幸福生活真是遥不可及。
我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如果能与故乡的人们快乐的生活,那该多好啊!可是我身处在这个地方,是回不到故乡了,只能在心里思念以前在故乡里的幸福生活。
乡愁日记 篇4
什么是乡愁?乡愁是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乡愁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我而言,乡愁是我在这火花之中触发的思乡之情。
我的家乡,可要从我的祖辈说起了。我的太爷爷的家在河南,那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确山县。直到我的祖辈时,才离开了那里,来到了淄博。确山,也算我的家乡了,说到它,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小城的,但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全国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
打铁花,顾名思义,就是将铁水向天空中洒去。虽看着简单,但也是一种技术活。要说由来,那可要追溯到春秋时期了。这在当时,是一种兵器,但经过时间的历练,它已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让你为之震撼的艺术。
我在之前也回过一次河南,也看过一次打铁花。那是在元宵节时。只见两人抬着一大缸铁水,其中一个人腰上还挂着一把柳木勺。听老乡说,这把柳木勺是经过火烧的,只有经得住火烧的柳木,才能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浸泡,制成勺。在打铁花时,场面极其宏观:一堆人被止在一根线后,桥上也挤满了人。表演者将木勺往1600℃的铁水中捞去,洒向天空。一瞬间,天花乱坠,犹如天女散花,铁花漫天飞舞,从天空中凝成一粒极小的铁粒,有的甚至被蒸发。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加了某种化学物质吧。一次又一次,铁花在飞舞,人们在欢呼,乡愁也油然而生。
不知是什么力量,使这表演者忍受得住这铁水的炙热和对皮肤的灼烧。他们何尝不痛?他们怎能忍受住?他们为何这样拼命?他们是为了游子心中的乡愁!他们满足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帮助一位少年圆了一个回乡的梦。
打铁花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场震撼的表演。而我,却只识得它是一味乡愁的解药。我每每想起这场表演,一股暖流便荡漾在心田。
也许,这火花中的乡愁便停留在那一刹那,在这一瞬间。
乡愁日记 篇5
灯是城市的星河,星是乡村的灯火。
常在书上看到乡愁一词,听上去很厚重,对作者来说像是化不掉、甩不开的一种情绪。
对我来讲,乡愁更多是一种年味。
过年,相比大城市的冷清,我更喜欢故乡的热闹。
我的故乡在农村。在那里,过年的时候家人的热闹团圆,村子里炊烟袅袅。远方的游子归来了,东家西家地串门拉家常,每一家都非常热情。常常是一大帮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前,吃饭喝酒打牌一热闹就是一整天。
通常轮流做东请客吃饭。做东的一家一大早把菜洗好,鸡鸭杀好,鱼虾处理好。一般来讲中午会简单一点,直到下午,宴会才正式开始,客人三三两两来了。有的是突然到访,做东的一家也不介意,热情地唠上两句,递上一支烟,留对方坐下吃饭,而对方也不客气,大大方方坐下来。预约的客人通常会带点随手礼,酒啊肉的不一而足。不一会饭菜就全部端上桌了,大约有十几个菜呢!大家迅速入席,开始吃起来,有时来的人多还要加桌。饭一直吃到黄昏,主人家就会把桌子拉入光亮的屋内继续,饭方吃完,大家继续聊天的聊天,打牌的打牌。
晚上还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时刻。他们攥着大人给的钱,村里唯一一个小卖部门口围了很多小朋友,孩子们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换成各种各样烟花爆竹。然后边跑边放。家门口最热闹,摔炮、甩炮、窜天猴、飞天鼠、风火轮、烟花棒、烟花、鞭炮百炮齐鸣,村子里只听得噼里啪啦地响,似乎要把天都点亮。有的孩子丢一两个鞭炮进屋内,屋里的大人们被吓了一大跳,差点炸开了锅,父母起身要教训孩子,客人们哄笑起来,拉他们坐下。孩子们却早早就跑开了就这样一直闹到深夜。
城,还是那个城。村,还是那个村。我留恋故乡的,是这浓厚的乡土味。
我想,这大概就是乡愁。
乡愁日记 篇6
临近农历新春,脑海里总会掠过几分思乡之情。屈指一数,也有六年之旧每回家乡过年了,心里难免会有几粉思念,几分惆怅……失落的心情实在难以言状。
回想起六年前的除夕之夜,如今仍是记忆犹新。一早,我、堂哥、堂弟以及父母们都来到爷爷奶奶家,那热闹劲儿令我一生难忘。午饭后,我们大伙都忙开了,为的就是那餐丰富的年夜饭。虾、蟹、鱼、贝……一切海产品都是新鲜的。而一餐极具海边特色的年夜饭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小孩们也并不空闲,因为“包饺子”这一项既艰巨又重要的任务由我们负责饺子的馅儿也是丰富的:菜类有白菜馅、韭菜馅、葱馅,肉类有猪肉馅、牛肉馅。此外还有杂锦馅和冰糖馅。终于,在下午五点正式开餐。晚上,全部人都围在电视机前,直到敲响了新年的钟声……这幅如此和谐、令我向往的画面而今居然仅成为我美好的回忆。我倚靠在窗台,沐浴着阳光,内心却是难受的。
近几天,新闻播报了人们还乡过年的信息如同无数根针一齐刺向我的年心那般难受。有多少人已经踏上了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回乡之途,而我也只能呆呆地站在离故乡仅仅五百公里的土地上眺望着,可我又能望到什么呢?大海那碧蓝的`波浪在这成了连绵起伏的大厦;亲人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在这儿变得是如此的陌生,令我望而却步;家乡的那餐极具海边特色的年夜饭也成为了三人对饮……诗人王维说得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我并不是独自一人,但是,思念家乡与思念亲人的那份浓浓的情谊难道就会有所减少吗?
乡愁有如一缕烟,一缕萦绕在我脑际的烟,令我难以忘怀:乡愁犹如一片云,一片片飘荡在我脑海上的云,随着我的思维变化成我所思念的亲人们;乡愁犹如一阵风,一阵于佳节前刮起的风,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无限挚爱与向往。我多想随着这缕烟,驾着这片云,顺着这阵风回到故乡;我多想亲眼见证一下家乡几年来的变化;我更想再吃上一顿久违了六年之久的极具海边特色的团圆饭;我还想与新春之际为家乡的亲朋好友拜个年……总而言之一句话——我想回家乡!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却令我深深的品尝到了愁的涩果。乡愁,一种难以抹灭的愁!
乡愁日记 篇7
站在新农居鸽笼似的高楼的阳台上,任冬日的风梳理着板结的记忆,翻卷起泛黄的旧事。
儿时,每当天气转凉,树叶泛黄的时候,身边总会飘散着爆米花的味道。
村头,老樟树下石板桥堍。凉风下江南时节,总会有一个卖爆米花的老人。他穿得厚厚的,披着一件军大衣,坐在一张小椅子上,一张被岁月揉皱的脸任煤烟熏着,一双骨节粗大的手不停地拉着风箱,翻转着爆米花锅。“嘭”一声爆响,一柱洁白的蘑菇云冲天而起,空气里便弥漫着香香甜甜的爆米花的味道。
刚开始他来的时候,围观的人可多了。大人、小孩儿一群群一层层地围着他。大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小孩儿们没见过如此“庞然大物”,围着爆米花机团团转。只听到“嘭”的一声后,接下去的都是孩子们“啊,啊”的欢呼声。大人们,则满脸宠溺地接过老人手里一袋袋的爆米花。
他来一趟不过待一个星期,有时再多一点。每年这时他都坐在那树下那桥头那椅子上。年复一年,后来村里的孩子们对他都不陌生了。人们对“嘭”的声响也都习以为常,很少有小孩儿再围着团团转。
有一次我路过,看见他还是穿着那件军大衣,冷风里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我走上前去,买了一包爆米花。爆米花镶金嵌玉,颗粒膨胀得像富人的肚腹,香气隔着包装袋直往鼻子里钻,味蕾瞬间就不安分了,尝了一颗,齿颊留香!
自从他刚来那次我去凑热闹,就再也没有去过。这次仔细看了看他,发觉他人更瘦弱了,脸也越发黑了。心想老人经历了什么,却也只是想了想,没有开口。
之后的几天,我总在关注他——从木楼的窗户向外望,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他总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难得有人来买一袋爆米花。偶尔,他也会不紧不慢地站起来,从不讲一句闲话,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又转身坐进冷风中,任凭风吹。
后来天转冷时,我去奶奶家,为的是多观察他一下。可是从转冷到很冷了他还没有来。整整一个冬天,他都没来。村里的人都议论,今年怎么没来爆米花老人。可是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家里有什么人,有没有儿女……
又是一年树叶黄,水乡消逝了一道风景,身边似乎有淡淡的爆米花的香味。爆米花,香飘回不去的童年;爆米花,香透渐行渐远的乡梦……
时代的风起,江南消逝了一片片水乡:淹没了村头我儿时舀水的老井,风蚀了悬挂奶奶遗像的老屋,吹散了古村落飘摇的炊烟……
北风寄来漂泊的雁。声声叫雁,是迷失故乡的游子;叫雁声声,是诉不尽的乡愁!
乡愁日记 篇8
我的老家在乌兰察布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她绿树成荫,四面环山,一块块不规则的田地绿意葱茏,甚是好看,七八座土坯房星星点点的撒落在大山脚下,我的祖辈们世代都生活在这里。
贫瘠的土地养育不了太多的人口,好多人都背井离乡像全国许多农村人一样,踏上了打工的道路。父亲也是其中一员。中国文字赋予了他们一个新名词――农民工,他们大部分干的都是最低层的工作,挣得微薄的工资,充当中国最廉价的劳动力。
一些房子年久失修,残垣断壁告诉人们,主人已经外出多年。好多人也不打算再回到养育自己的故乡,外面的世界能给予更丰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但我父亲还是每年寒暑假的时候,带着我踏上东去的火车,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他们还守望着十年久旱的土地,春天种下希望,秋天收获果实。父亲曾经提起让爷爷和我们一起生活,但爷爷常常不予理睬。他只喜欢看着暮归的牛群中小牛撒欢,老牛回头舔着吸食母乳的牛犊,还给牛起一些亲昵变了味儿的古怪名字。他常在那儿自说自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们在这里生活得挺好的,你们在外面过的好一点就行啦,不用管我们这是奶奶常说的一句话。
父亲无奈之下,为他们盖了两间新房,希望他们过得更好些。而旧房却不舍得拆,我好奇的问父亲新房都盖好了,为什么不把旧房拆了呢?谁知,我的随口一问,却换来父亲的语重心长这间房,有你爷爷奶奶的逝去的岁月,有你姑姑和我的童年,还有你小时候的一些回忆,这房里的东西太多,拆不掉。
教师守望三尺讲台,农民守望二亩薄田,望着父母忙碌的身影,心中划过一丝惆怅。望着天际最东方,对家乡的思念更浓了,思乡的情结里也有着我对生命中逝去的时光的眷恋。回忆爷爷的慈祥,奶奶的包容,作为新生代的我很庆幸在遥远的故乡有至亲至爱的人为我们守望那记得住的乡愁。
乡愁日记 篇9
每个人都有家乡,那是我们生命的起源,人生的第一站。多少个雨夜,雨如信使,传递浓浓的思乡情,渲染着悲凉气氛。不经意间,勾起了心头最柔软的地方。长大以后,背井离乡,我常想,家乡的风景变了吗,家乡的朋友变了吗,家乡的风俗变了吗?
我的家乡,没有城市灯红酒绿的繁华;没有万古长存的名胜古迹;没有钟灵毓秀的风景。
生于家乡,老时便落叶归根。美好童年的回忆,一幕幕画面在眼前浮现。忘不了,春暖花开时,与伙伴奔跑在田野,比较谁放的纸鸢飞得高;忘不了,夏日炎炎时,光着膀子,在池塘戏水,捕鱼捞虾;忘不了,十月金秋时,我们拾起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将落叶做成一个个标签。最喜欢的,亦是冬季。没有华丽的装束,冬天银装素裹,却有独特魅力。裹着厚厚的棉衣,奔跑在雪地,打山鸡,堆雪人。
我努力学习,为了能出人头地,供我衣锦还乡;我努力工作,为了能衣食无忧,老时投奔故乡;我健康生活,为了能老当益壮,晚景颐养天年。
家乡,令人温暖的字眼。在我们春风得意时,不曾忘怀;在我们陷入瓶颈时,不曾忘怀;在我们一帆风顺时,亦不曾忘怀。
咬紧牙关,努力迈过每一道坎。家乡是我的动力,我一生的心之所向。离开家乡,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有资格待在家乡。亲爱的家乡母亲啊,无论我身在何处,心心念念的只你一人!
乡愁日记 篇10
柳宗元说:“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对于著名作家林海音来说,老北京的南城已在她的心中烙上了不可遗忘的痕迹。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北京,尤其是城南一座四合院及其周围人家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书,一本“沧桑”的“生活照”,用朴实而带有一丝忧伤的笔调细腻生动的诠释了她魂牵梦萦的童年。《惠安馆》就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小主人公英子在惠安馆前结识了“疯女人”秀贞。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子和“疯女人”秀贞成为了朋友,明白了她并不是真疯,而是因为想念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所以才变成那副模样。所以当英子发现自己的同龄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的时候,大吃一惊但是又感到十分欣慰,母女终于能够团聚了。
《城南旧事》故事中的一花一草都和英子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人生自古伤离别,朋友、亲人一个一个无奈的离开,甚至永别,很多事情我们都不得不去接受。其实在我们是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实例。
还记得那篇《梅花魂》吗?一位身居异国、漂泊他乡的华侨老人,应不能回国,过度思念家乡,而多次哭出了声。表现了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和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热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是啊!乡愁就是一块永不去除的伤疤,深深的思念着,不能回国,而只能无奈的看望。这是,华侨老人对真正精神意义上的留念,是对在母国那段时日的留念,那些眼中的往事,深深的刻在心头,谱成一缕淡淡的乡愁,婉转于梦里梦外。现在科技发达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和亲人、朋友分离,也不会再联系不上了,所以我们有空时,就应该和亲人、朋友多联系,多说一说话,聊一聊家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只好把离别的悲伤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海洋上。
乡愁日记 篇11
端起茶碗,轻抿一口,淡淡的茶香在唇齿间穿梭;满足的放下茶碗,拿起一旁的书,体验师中的一切,融入其间,置身于此。
夜,深了,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我独自一人坐在床沿。月光洒进这间略微孤独凄凉的茅草屋,整整齐齐地铺在地上,是霜花么?恍惚中,我竟觉得它就像一层薄薄的霜花。茫然抬头,窗外的那一轮圆月正静静地凝视着我,淡淡的开口:“要是如此,我在家乡该多好啊!”低下头,看着那“霜花”陷入沉思。
这,便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
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做客,百般无聊的在院子里闲逛,几株生长在墙角的香草引起了我的注意,轻轻采下,浓烈的香味钻进鼻子。这是茱萸啊!今天原来是重阳节吗?亲人,我有多久没见过父母与兄弟姐妹了?兄弟们身强力壮,此时肯定身上插着茱萸,兴致勃勃地登山吧!当亲人们陆陆续续的到达山顶,清点人数时,发现只少了我一个人。
这,便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王维。
京口,和我所在的瓜洲,是多么近啊!长江的水把它们连在一起,而我的故乡——南京的钟山呢?它和京口只隔了几座山罢了。暖和、舒适的春风将长江南岸的树吹绿,带来春的消息。回家的路再近,又有何用呢?无法回到家再近也是一场空。明亮的圆月何时才能看着我回到家乡呢?
这,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王安石?
合上书,在茶碗升起的热气中回味,回味诗中故乡情。
乡愁日记 篇12
端起茶碗,轻抿一口,淡淡的茶香在唇齿间穿梭;满足的放下茶碗,拿起一旁的书,体验师中的一切,融入其间,置身于此。
夜,深了,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我独自一人坐在床沿。月光洒进这间略微孤独凄凉的茅草屋,整整齐齐地铺在地上,是霜花么?恍惚中,我竟觉得它就像一层薄薄的霜花。茫然抬头,窗外的那一轮圆月正静静地凝视着我,淡淡的开口:“要是如此,我在家乡该多好啊!”低下头,看着那“霜花”陷入沉思。
这,便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李白。
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做客,百般无聊的在院子里闲逛,几株生长在墙角的香草引起了我的注意,轻轻采下,浓烈的香味钻进鼻子。这是茱萸啊!今天原来是重阳节吗?亲人,我有多久没见过父母与兄弟姐妹了?兄弟们身强力壮,此时肯定身上插着茱萸,兴致勃勃地登山吧!当亲人们陆陆续续的到达山顶,清点人数时,发现只少了我一个人。
这,便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王维。
京口,和我所在的瓜洲,是多么近啊!长江的水把它们连在一起,而我的故乡——南京的钟山呢?它和京口只隔了几座山罢了。暖和、舒适的春风将长江南岸的树吹绿,带来春的消息。回家的路再近,又有何用呢?无法回到家再近也是一场空。明亮的圆月何时才能看着我回到家乡呢?
这,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王安石?
合上书,在茶碗升起的热气中回味,回味诗中故乡情。
乡愁日记 篇13
麦秸垛的前世是遍地金黄的麦子。麦子在父亲镰刀霍霍的怀抱里倒下,被牛车吱吱呀呀拉到麦场,平摊一地,被正午的太阳晒得哔啵作响,父亲冒着烈日,带着破草帽,站在中间,老牛拉着巨大的碌碡周而复始转圈。父亲则像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挥手扬鞭,千万棵麦子俯首称臣。几个时辰过后,麦子和麦穗依依不舍地分离道别。起场聚堆后,父亲开始扬场,麦子和麦芒和其他杂质分道扬镳了。被压的扁平光亮的麦秆就是麦秸了,经过再一次的“溜场”,残留的麦子在重新碾压下不得不忍痛分离。这才是真正的麦秸,光滑细腻,干燥清扬,闻起来还有淡淡的麦香。
父亲将麦秸填到猪圈或大坑里里,严严实实过了一夏一秋,待翻地种小麦时候散到地里,麦秸又开始滋养新生的麦田,回归了大地,完成了一次循坏。父亲把新鲜的麦秸和红粘土掺和搅拌,像和面一样反复摔打,装进土坯盒子里,就成了修房盖屋的材料了,我家的正房和偏房都是父亲打的坯盖的,能够闻见麦秸和泥土的气息,心里觉得烫贴踏实。父亲将多余的麦秸堆成大朵,粮仓一样巍峨,上面还要糊一层泥,防止被风吹跑,远远望去就好像刚出锅的馒头,氤氲着香气。父亲对麦秸有着特殊的感情,印象最深的是在夜晚看场时,他点着烟,烟光明灭中闪现出饱经沧桑的脸,慈爱地、饱含生情凝视着麦秸垛。多少年以后,我才理解,父亲平凡的一生不正像麦子的一生吗?劳苦奔波,不辞辛苦,为我、妹妹和母亲奉献了所有,等到孩子都像鸟儿一样飞走了,自己却仍旧默守老家,渐渐地老去……
麦秸,在奉献了麦子后还在奉献着余生,麦秸垛就这样挺挺地伫立在麦场上,经过一冬、一夏、一秋……又快到了麦收的季节了,儿时的麦秸和麦秸垛还会来吗?
乡愁日记 篇14
小时候,一个人是不会有乡愁的。
如果没有远离过故乡,一个人也是不会有乡愁的。
就像那倾园倾圃的玫瑰花,枝上未着花蕾时,不会有划人的荆棘,不会有让人魂牵梦萦的幽香。
乡愁就是那冷艳的玫瑰花啊。只有成熟后花蕊怒放,才会散发恒久弥漫的芬芳,既使是零落为泥碾作尘,也会香如故!
直到有一天,我背上简单的行囊走出老屋的旧门,穿过竹叶铺盖的小径,趟过故乡那条美丽的小河,回首留恋地看看家门口蹲着的那条伴我童年的老黄狗,然后含泪转身。
从此我就没入了异乡的风沙,从此我就有了淡淡的乡愁。
许久无人居住的老屋渐渐风化,许久无人行走的小径渐渐消痕,老黄狗早已或野死山岗或成馋人口食,唯有那条清清的小河依然美丽。不管是风化的老屋,不管是消痕的小径,不管是灰飞烟灭的老黄狗,还是清波粼粼的那条小河,都成为我乡愁最好的载体。
时间愈长,乡愁愈浓。一如玫瑰花在春风春雨中潜滋暗长,那冷艳的幽香便无处不在了。
打拚奋斗,苦苦的挣扎溅满酸涩的乡愁。人情冷暖,无助的心灵浸润孤寂的乡愁。
被相爱的人伤害,伤口咕咕流出的是殷红的乡愁。生离死别之际,漫天的泪雨是丝丝湿淋淋的乡愁。
起风了,我枯黄色的乡愁飘飘落落。雪飞了,我白皑皑的乡愁铺天盖地。
在纸醉金迷的暧昧酒吧,端一杯透明的红酒,听萨克斯吹响凄婉的乡愁。独坐寓所狭窄的窗前,仰望天空云破月,俯视院角花弄影,任如水的乡愁挤满忧伤的窗棂。
展卷欲读,我的乡愁是红袖为我置砚添香的盈盈眸光。浅睡将醒,我的乡愁是佳人为我叠被铺床的纤纤玉手。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窄窄的邮票,密密连接游子与母亲的血脉亲情;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不断浪客和祖国的历史传承;是一盘皎洁的明月,永远洒满炎黄儿女滚烫的心房。那一份挚诚的乡愁,就是太阳的四射光芒,千年万载也山高水长!
而我的乡愁,是原野里无边的小草,葳蕤葱郁,一岁枯荣凭春风;是茂林中长吟的清泉,涓涓媚媚,四季丰瘦由山雨;是夜幕上微小的星辰,闪闪烁烁,年年隐现任日月。这一掬静美的乡愁,只能是玫瑰的淡雅芳菲,岁岁年年在幽幽散发。
太阳光般的乡愁啊,闪射夺目光芒,浓烈醇醉。也许强焰会冲坏海外游子愁绪纷纷的心扉,但那样的乡愁是热烈美好的!
玫瑰花样的乡愁呢,散发幽幽芬芳,淡远朦胧。也许荆棘会划伤异乡异客凄凉哀婉的心房,但如此的乡愁同样是热烈美好的!
有乡愁的心境是滋补的土地,既使与生养的故园天遥地远,也会心存对故乡的拳拳依恋,心树就会盛开枝枝俏丽的玫瑰。纵然玫瑰的荆棘剌痛心叶,我们也要让流出的热血把乡愁的花蕊浇灌得更加惊艳,让乡愁的幽香愈加恒久弥远,游子异客的心境将会何其纯真美好,对母亲对祖国的情感将会何其地久天长!
有一份浅浅淡淡的乡愁,是美好的!
乡愁日记 篇15
屋前老树,门前青石,房角云卷云舒,舒平了蓝天,世舒平了我的童年。
——题记
我们的心很大很大,大得装得下我们向往的三千世界,我们的心很小很小,小到锁不住一芥乡秋。
袅袅升起炊烟,胡同的尽头,是十亩说不清楚到底种什么的地,有时种玉米,有时种小麦,不管种什么,现在回想起来,每种味道都叫乡愁,在胡同里,有一个房子,和周围格格不入。锈迹斑斑大门上,有着古老锁门的方法,一个铁棍上制着门,一把锁别着铁棍,和几十年前的样式一模一样,变了的,只有满园荒草,和满院子的香椿树叶,和门上每年春节,都要来家乡专门换的对联和福字,和每年都要换的锁,这一把把换下来的锁,锁别了家乡与我,留下的,只是满满的回忆,和无尽的乡愁。
乡愁,像锁一样多情又无情,忆起时,决绝绵长,遗忘时,挥之不去。
家乡,是梦想中,离去起航,决绝离别,不愿留恋的地方。
乡愁,催着我们成长,催着我们离开,在我们心中幻想的世界,好像不需要这个叫“家乡”的地方,乡愁,是成长着,我们尝不到的味道,是我们儿时,总想着离开的地方,离去起航,追逐着我们向往的梦,是我们起航时,最后一个地方。
家乡,是归程中,依稀望见的渴望。
乡愁,促使着我们每一次迷离,每一次放弃时的勇气,催促着我们内心的力量和无尽的希望。是家乡味道,是改也改不掉的家乡话,是过年时催促着回家的,心底的.力量,乡愁,我们成长前,不一定拥有,长大后,一定会感慨的情。
家乡,乡愁,我们一声不掉的情,历经千帆,不忘初心,归来少年。
胡同尽头那把锁,锁住了家乡与我,锁住了改不了的乡愁。
乡愁日记 篇16
一块黢黑如墨块的墨子糕,一把藤椅,足以让爷爷在如雾的烟雾中,消磨个把钟头。
记忆中墨子糕的味道,淡甜,淡苦。黢黑而光滑的表面,像是那江南烟雨后砖瓦的颜色。沉稳,恬淡,也无端地带了几丝墨块的香味。每当家中购置了那些花花绿绿甜得发腻的糕点时,爷爷总是一语不发,沉郁地静默着。只有当家乡的亲戚寄来墨子糕时,爷爷才会勉强吃几块,消磨一段悠长的时光。
在我八岁那年,随爷爷回家乡安徽。漫步于一条古街中。青瓦白墙,极优雅的徽式建筑,青灰色的檐角向上翘起,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上勾住了两缕白云。爷爷颇兴奋地边走边讲,儿时那鲜活恍如昨日的记忆。他瘦削的面庞上散发着孩童般的欢悦。
忽地,爷爷止住了话语,径直向一家老糕点铺走去。不久,他拎着一包红纸所包的糕点缓缓走了出来,笑得像一个孩子。三个金色大字恣意铺展在艳丽的软纸上,笔力刚劲,潇洒如腾龙——墨子糕。
爷爷小心翼翼地剥着红纸,一层层,好像在剥着一层层童年的记忆。他轻轻捏起一块,极快地送入口中。静静地含着糕点,像在期待,又像是回忆,紧接着,他开始咀嚼,低声咕哝着:“嗯……味道怎么变了……”
爷爷眼中极快地闪过一丝失望,脊背似乎也驼了下去。他开始变得沉默,凝视着那块糕点。
那一次,我忽地明白了,爷爷对于墨子糕的钟爱,并不完全是因为它独特的味道。他只是渴望从这儿时的味道中重返这个温和的南方小城。这么多年,这么多次在淡苦淡甜中度过的悠长时光,正是爷爷对家乡无数的思念与追忆。
不知何时,爷爷的眼角挂了一颗浑浊的泪珠。他仰起脸,瞳仁中映满古城的剪影。他点着了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继续品尝着墨子糕。我也吃了一块,又是与记忆所不同的味道。醇厚的苦中带着甜味,悠长的香味融于舌尖,久久不散。
就在那一次,我读懂了乡愁。带着墨子糕香味的浓浓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