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9国际官网-j9九游会官网 j9国际官网-j9九游会官网
j9国际官网-j9九游会官网 > 好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劳动文章(精选20篇)-j9国际官网

2022/12/13经典文章

劳动文章(精选20篇)

劳动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文/张勇

伴随着时光的脚步,日益渐浓的绿意又写意出了不平凡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属于全世界劳动者的光荣节日。这个被激情打磨了的日子,这个被红色涂染了的日子,这个被历史定格了的日子,总是在这个五月异常绚丽,在这个季节异常诗意,在岁月异常让人回味!

我们仿佛又看见在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工人兄弟挽起团结的手臂;我们又似乎看到了为了自由和人权而战的壮烈场面;我们又似乎听到了那震撼世界的呼唤……就这样,天下劳动者书写了岁月,书写了历史,书写了天地壮丽的诗篇;就这样,天下劳动者将劳动这个词语荡进了永远的的五月!荡进了永远的时光!荡进了生命的永恒!

劳动,只有劳动,才让这个世界不断走向文明和辉煌;劳动,只有劳动,才充实了生命的价值;劳动,只有劳动,才诠释了生命的要义;劳动,只有劳动,才破解了所有活着的疑惑;劳动,只有劳动,才不断提升了生活的感悟;劳动,只有劳动,才让生命的荣光异常光彩夺目!

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岁月便一次又一次拔高五月的高度,拔高红色的理想,拔高生活的向往;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心灵便一次又一次滋长幸福;感觉便一次又一次滋生甘甜,眼神便一次又一次接纳吉祥;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五谷便一次又一次丰登,梦想便一次又一次成熟,笑容便一次又一次欣慰;当劳动这个词语在阳光里晶莹成汗水,岁月便一次又一次充实历史的情节,书写饱满的音符,平仄生命的韵律!

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劳动,是人类永远的主题,劳动,是地球永远蓬勃的血脉。劳动延续着一种永恒的精神,劳动蕴含着一种灵魂的荣光,劳动闪烁着一种永恒的光辉,我们不禁要呼唤,劳动光荣,劳动万岁!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

伴随着时光的脚步,这个红红的五月,这个属于天下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个季节涂染了岁月和感觉。不禁让人回味,让人又一次体验。这正如一首诗这样写:五一的阳光/没有醉在春的梦乡/滚烫的情感/流淌进澎湃的激荡/节日的笑容/荡进股股清醇的花香/欢庆/成了世界一种心灵的阳光//五一的阳光/是一种格外的光芒/从1886年开始/就追赶一种向往/心潮汹涌的波浪/翻腾过五湖四海的险滩暗礁/终于打开/一颗颗心扉/洒下记忆闪烁的光亮//五一的阳光/让劳动的汗珠/闪烁一种异样的光芒/穿越风雨雪霜/辉映八小时内外的渴望/丰登了时光/长青了岁月/让劳动这个词语/在历史的长河激越跳荡。

五月啊,火红的五月,但愿红了永远的渴望和未来!

母亲的劳动

文/羊子

我想念我的母亲。母亲的意义,更多在于满腔赤诚地养育了自己的儿女,在于在羌地山寨那一系列的民间劳动。我想念母亲,就是想念母亲的劳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把自己的亲妈叫成了母亲。母亲归山已经22年了,但是,在她活着的时候,排行二儿子的我即便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开口闭口依然深情地唤她为妈——“妈,我回来了”“妈,我走啦,您要多注意身体”……如今,我已年近半百,两个儿子也都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我的脑海中永远记得母亲在岷山之中的屋里屋外、草场山野、田间地头勤劳忙碌的身影。母亲如此不辞劳苦的身影,是她作为一个人、作为一名农村劳动妇女,行走在这个人世间永恒而美丽的风景。

母亲的劳动,除了与太阳同行,还和黑夜为伴。记得小时候,每天从鸡鸣开始,母亲就摸黑起床,在合作社出工之前,先做好关乎家里生计的头等大事:煮好猪食,喂饱圈里的年猪。然后扫地、挑水、火塘生火、做饭。给年幼的儿女们穿衣服——如果我们尖叫着冷,母亲还会将衣服烤热。吩咐好事情后,母亲会取出农具,背上背篓,在晨曦来临时分,与寨子里的社员们一起,走进生产队长的哨声和当天的集体劳动中……

父亲常年在外的时间比较多,在家的日子,也会早起挑水,忙碌家务,敦促我们学习。父亲还专门给我们建了书房,请来木匠打制黑桃木书桌。书桌每一方下面都装有抽屉,两大两小,姐姐、哥哥、弟弟和我各据一方。书房的石头墙面上抹上水泥、刷上墨汁就是黑板,父亲买来彩色粉笔教我们写字、演算数学题。在我的记忆里,珍藏着父亲在书房靠窗边墙面的那块水泥板上用毛笔写下的一首诗。这是父亲对于自己的命运、对于时代唯一的文字抒怀,并留存在这个世上。哥哥姐姐稍微长大,可以做帮手了,父亲便做了一对小水桶,要他们每天轮流去挑水,或者浇自留地里的花椒树苗、苹果树苗。

太阳落山的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劳累了一整天的母亲和乡亲们,才会跨进各自的家门。然后,一堆家务重新回到母亲手上:喂猪,做饭,喊我们看书、做作业,有时我们贪玩忘了回家,母亲还会站在房顶上,大声地呼唤我们的名字……临睡之前,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线,母亲一面陪着我们做作业,一面纳鞋底,最后还要“当当当当”地剁细一大堆的猪草,为第二天清早备用。每当这时,月亮已悄悄地高悬在夜空之上,我们这个名叫水田寨的羌村也早已进入了梦乡。

后来包产到户,父亲却意外身故。为让我能够安心读完高中、上完4年大学,母亲更是朝朝暮暮日复一日地劳动,寒来暑往周而复始地劳动。直到猝不及防、踉跄倒下,在儿女们的哭号声中“托体成山阿” ……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便会经常在我思念的梦境里,在我若有所触的情景中。

总的来说,母亲的劳动由两部分组成,即地里的劳作和家务活。地里的劳作有除草开荒、背粪播种、匀苗扯草、施肥灌溉(我们叫泡水),更有割麦子、打麦子、收元根、摘花椒、背核桃、撕玉米、削洋芋种……而这一天天高强度劳动中的休息,却成了母亲吊麻线、绣鞋垫、缝衣服、打毛线、扯猪草这些家事的黄金时刻。说起家务劳动,记得慈悲的母亲曾感慨地说:“家里的事累得腰酸腿胀,还见不到做了多少。”缝缝补补、拆洗被盖,打晒麦子玉米黄豆花豆,择菜洗菜晾菜、做酸菜、做盐菜,大雨过后的晴天里密密匝匝地捶实黄泥房顶,淘洗粮食晾干后背下山去磨面,腊月间挂上房梁的腊肉、香肠、排骨在春夏季节要一一翻检,筛选出来年的粮食种子要晾晒透、储存好,断粮断炊时去四面山上山下的亲戚和同寨人家中借粮、换粮,去田边割草、上山坡砍柴等,大大小小家务概莫例外,零碎得仿佛又自成逻辑、自成体系。

母亲的劳动深深地教育影响了我和我的姐妹兄弟。对于劳动,对于土地,我们6个儿女继承了母亲的家风。全家人中,唯有我似乎远离了母亲一辈子都从事的体力劳动,但是通过母亲,我清楚地知道,体力劳动与所谓的脑力劳动一样,也是和责任、理想、热忱、智慧、创造力、牺牲等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同时存在。

我想念我的母亲,想念这位名叫水香、一生劳动的母亲。

不泯的农心

文/赵新芳

端午节到北京的女儿家小住。早晨,我常常沿着一条被硬化了的小河堤坝散步。一次,不经意间竟发现了一棵孤零零生长着的倭瓜,其长势非常茂盛,叶子大如扇,蔓茎粗如绳。枝枝叉叉、散散漫漫的一片绿色从堤坝一直向下延伸至河水边,平铺了河堤的大半个斜坡。起初我认为倭瓜是野生的,但蹲下身仔细一看,发现其根部是长在一棵被刨掉的老树坑里的,而且周围还有浇水施肥的痕迹。显然,是人为的。我顺着河堤往前走,又发现了同样的两棵、三棵……无疑,这是有人精心种植培育的!

无独有偶,我的脑海又浮现出在新加坡留学期间的一些影像。那个发达的小国家可谓地地道道的城市化了,竟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记得在从学校到住宿地经常走的一段儿路途中,曾不断看到旮旮旯旯里种植着的一些农作物,但多数是叫不上名字的热带植物,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我们家乡才种植的蔬菜,如豆角、丝瓜、黄瓜、韭菜等。每当看到这些,都如遇到久别的亲人似的,感到十分亲切,又禁不住停下脚步认真观察欣赏一番。

最不可思议的是我居住的小区,原来留作观赏的花池一度竟全部被业主们种成了各色蔬菜。一到夏季,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仅是林林总总、参差不齐的绿,还有戴着草帽、光着膀子的“准农夫”们忙碌劳作的身影。随着汽车时代的快速到来,业主们不得不把这些菜地除掉硬化成停车场,但就在铲车清除菜地的一刹那,令人想象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几位老者竟然端坐在自己的菜地里强烈抗拒,而这些老者都是本市最高学府退了休的学者、教授。后来几经思想工作,才勉强得以实施。现在“菜地”虽然变成了停车场,但这些大腕儿的教授们仍然矢志不移地在自己的阳台或楼后边的空地上,摆上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花盆乃至废弃的浴盆、包装箱、大缸等,一如既往地精心种植着自己最喜欢的各类蔬菜,诸如茄子、丝瓜、梅豆、黄瓜、豆角等等。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在些许疑惑里感到忍俊不禁,甚至还饶有兴趣地拍下一些照片来。

彻底改变我的认识的还是对“开心农场”的参与。何谓“开心农场”?即将一大块土地分成若干多个小块儿(每块大约三十多平米)有偿承租给城市里的居民们(称之为“会员”),供其种植。当然,“农场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诸如各种农具的购置、水管的铺设等。“会员”们则自由选择种植项目,但大多为季节性蔬菜。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和几位好友融入到了“开心农场”的。

从春至夏,“开心农场”成了我们的一份儿“牵挂”。每到周六、日,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汇集到这里来,待弄着那份儿暂时属于自己的土地。早春,大家先是站在那片有些荒凉的黄土地上很认真地制定着年度种植计划,然后开始洇地、翻土、扒畦、下种……初夏,黄土地很快变成了绿地毯,伴随着茁壮成长的幼苗,大家又开始了间苗、移栽、除草、捉虫……不多久就有了收获。最早的是朋友种的一畦生菜,由于种子撒得太多,长得十分稠密,大家拔了一茬又一茬,无穷尽似的。紧接着豆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等,一股脑儿成熟了,几乎每一天都有丰硕的成果。大家聚在一起品评着各自菜地的长势,交换着各自的劳动成果,参与者并快乐着,真可谓开心之极!

至此,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们从事着同样的劳动活动,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心境呢?一种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不堪言,另一种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我又想起了自己早年的劳动生活,多数情况下都是生活所迫,生存所需,都是被动无奈的。而现在的劳动则是生活富足之后的精神享受,则是主动追求的。如果说前者是为了生存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为了享受,这可能就是劳动活动的不同之处吧!

我还想,或许人们如此钟爱种植活动,还有更重要的因素隐含其中,那就是“付出”与“回报”。在这里,大地对于侍弄他的人们是最诚实的,你对土地付出多少,土地必有多少回报,并且立竿见影,绝不打半点儿折扣,这种因果报应和“诚信”正是现代多元社会所缺失的,更是人们所孜孜追求和殷切期盼的。

“成就感”则是人们的另外一种收获。人们看着自己种下的一粒小小种子破土而出,质变为一棵活脱脱的小苗,一天天长大,直至开花结果,强烈的“成就感”不禁油然而生,这犹如夫妻相爱生育出自己的孩子,在俩人的精心哺育下不断地成长,不仅充实着生活,更幸福着人生。

“五一”感悟

文/林冰

“五,一”国际劳动节,
一个多么神圣的节日的名字。
年少时,曾多少次企盼拥有它;
上学时,从书本中和老师那里
就懂得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
劳动创造了人类,
劳动创造了历史,
劳动创造了财富,
劳动创造了价值,
劳动创造了幸福,
劳动创造了文明。
一句话简而言之:
劳动创造了一切。
奇怪的是:
过去是,当下是,将来也是。

去农村当了农民,
似乎觉得与“劳动节”无缘,
仅仅是因为一天的法定假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而是因为农民根本没有“劳动节”,
“五一”“六一”与俺农民没关系,
每天照样上山筑柴,落山种田。
那是专为工人阶级设定的节日,
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
决定了什么样的生力关系,
生产力水平又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
中国共产党,不是农民阶级的先锋队;
而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返城参加工作,
奢求能当一名绍钢工人,
事与愿违进了工程队,
也行,至少也算一线产业工人。
尽管,这幸运来得晚了些,
然成了“五一”的主人,
自尊性与虚荣性同时得到满足,
还是让人连血管里流淌着自豪。
让我由衷体悟到农民与工人的差别,
那就是:工人每月能领到工资,
农民一年到头挣的是工分。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
多少年里,每个工分的值是几分钱!
而就算是普装工每月工资有24元。
在劳动中让我真正懂得了:
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
于是乎,展开双臂,撸起袖子,
投身到充满激情的火热的劳动之中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打满了人生的整个下半场。

时光匆匆,让人不知所措,
来不及享受作为劳动节主人的荣耀
就完成了当工人的使命,
彻底告别了工作岗位告老还乡。
如今,
“五,一”国际劳动节
与己无任何瓜葛。
有幸的是:
余生搭乘上中华盛世和谐号高铁,
奔驰在通往我人生终点的道上,
只要活在世上一天,
三卡就陪伴我一天,
(工资卡,社保卡,市民卡)
因为经历,始知岁月从不亏待人;
因为失去,更懂得“三卡”之不易。
我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活在当下,开心快活每一天。

窗外,黄昏降临,
5.1的骄阳,
翻开了火红的五月,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是一种人生!
身退而心不退,
人休而志不休,
是另一种人生!
一生经历了很多,
才知各样的路都不曾白走,
遇到的每一个人,
都是人生路上的过客。
红色的五月里,
我愿为今天喝彩,
为五月高歌,
为劳动者点赞,
积极投身于力所能及的劳动之中,
做一个不被“五,一”所遗弃的人。

幸福是什么

文/汉骞天步

今年,老杜写了人生系列,并再添一重量级博文《幸福与人生》,较为系统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幸福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他指出,获得是一种幸福,付出同样是幸福,失去也是幸福。同时,他辩证的认为,达成目标不一定幸福,并总结为人生的幸福与不幸福,就是怎样看待得与不得。

老杜,何许人也?杜峻晓,山西省万荣县人,共产党员,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其博文庄重诙谐、文字老道,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深受博友喜爱。夜读博文,有秉烛夜谈的感觉。

几年前,笔者在读mba的时候,曾与学友们分享过幸福观与价值观。当时觉得,所谓幸福,无非有三,一是有人爱,二是有事干,三是有梦想。

有人爱,包括两个层次,一方面有你所爱的人,比如家人、亲人、朋友等等,另一方面你能被别人爱,别人因为你的存在感受到了温暖。

有事干,意指幸福缘起于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是人与其他物种最大的差别。事实上,劳动是人这个物种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长与进步的驱动力。劳动产生价值,幸福蕴含于价值中得以体现。

有梦想,指既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也不骄傲自满、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憧憬美好未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有时候比目标达成后更让人觉得幸福。

我替母亲上三线

文/李春芳

1969年全国三线建设进入高潮,有三线任务的社队全民总动员,紫阳县高桥区又要从两个公社抽调400名民兵,组建成三个民兵连一个民兵营,宿营太月乡悬鼓湾(今向阳火车站)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公社规定每户至少要有一名主要劳动力参加,当时我父亲在外工作,弟弟春平才8岁,我14岁,家里只有母亲是主要劳动力。母亲不愿向干部求情,自己主动报名参加。

那是一个初冬,天气灰蒙蒙的,似晴非晴,阵阵山风夹杂着几丝寒意,将已经凋零的树叶一片片地吹落。那天早晨母亲就要出发了,背着一床破被子,一个洋瓷盆,一双碗筷等行李,俨然要出征迎战的那种姿态。母亲临走时对我说:“春芳,要把平娃子精管好,猪儿每天要喂两遍。”母亲走院坝坎下,回头喊了一声:“平娃子,我走了 ……”春平在一旁若无其事地玩耍,没有一点母子离别的留恋之情。我们望着队伍中的母亲,目送到对门的山间小路转弯处,直到看不见为止。

傍晚夜幕降临,空旷的山野寂静的使人窒息,村头大柿树上有一只猫头鹰发出忧伤的叫声,漆黑的夜晚显得更加阴森。煤油灯下,我们兄弟俩一声不响地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悲切和伤感油然而生。我们不知道母亲走后的日子怎么过,也没想过今后要过什么样的日子。第二天春平背着小书包照常到何家堡小学读书去了,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母亲上三线后,本应继续读初中的我只好辍学,和春平一起撑起一个家的门面。弟弟天天上学读书,我在家养猪喂鸡,挖地、种洋芋包谷,一样都不落,早晚依然炊烟袅袅,只是没有父母的日子过得凄苦艰难,时刻担心被别人欺负。

1970年4月,到了春荒生活困难时节,多数家庭断粮了,公社安排的救济粮折子一时拿不到手,我家也一样,仅剩一碗包谷面。那天早晨我对弟弟说:“下午放学回来自己煮饭吃,那点包谷面要吃两顿,我到妈那里去弄吃的,明天就回来!”弟弟只点头不言语。

我沿着权河、任河岸边的小路一直往前走,步行60多里的路程来到龙潭民兵连,连队驻扎在与瓦房店隔江相望的汉江边上的月池沟,营房除当地老百姓几间瓦房外,其余全是牛毛毡和芦苇席搭建的简易工棚。我到女子排找到母亲,一五一十地说了家里的情况,母亲一再掩饰难过的心情,但眼里还是冒了泪花。我对妈说:“春平明天就没吃的了,你回去吧,我来顶替你。”妈说:“要得,我们找连长说一下。”连领导同意了,我留下,妈回家。

龙潭民兵连共计三个排九个班,连长把我安排在一排二班,每一个班一个通铺,班长见我个子小把我安排在老民兵中间睡。下午领了铁锹、钢钎等工具,我正式上工参加劳动。民兵连有很多优越性,虽然不发工资,但管吃管住,一日三餐有两个大馒头,一碗玉米稀饭,还有粉条汤、咸萝卜,加上紧张而有序的兵营生活,我感到有生以来的幸福和惬意。

当时太月公社的悬鼓湾,驻扎了一个铁道兵团、一个学兵连和高桥民兵营,主要任务是修建向阳火车站以及与襄渝铁路配套工程——紫渝公路。军民五千余人,从月池沟到毛家台拉开了长达五公里的施工场面,在醒目过道处都贴有“三线建设 要抓紧”“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大幅标语。整个施工靠人海战术,工地没有机器轰鸣,只有人的喧哗声和劳动吆喝声,民兵们靠铁锹、十字镐、架子车等劳动工具劳动,个个衣衫褴褛,汗流浃背,却个个干劲十足。晚上铁道兵部队为民兵连放映《南征北战》《地道战》《渡江侦查记》等电影,有时学兵连还会给民兵连演文艺节目。在那缺吃少穿的岁月中,民兵们激情燃烧在三线火热的建设工地上,涌现出许多“铁姑娘排”“突击过硬班”,一面面先进红旗不断地进到先进连排班组。

我们民兵连除了不军训外,组织建制和军队一样,作息时间与部队相同,每天早晨起床、开饭、下午收工都以军号为准。龙潭民兵连担任毛家台公路施工任务。此地段有千余米的施工面,一半为土方,一半悬崖陡壁。我们宿营地距离工地有四公里路程,每天早晨必须六点起床,八点到达工地准时开工,下午六点收工,没有星期天,更没有节假日,天天照干不误。我所在的民兵排承担着开山放炮的任务,主要工具是钢钎和八磅锤,每天都在悬崖上打眼放炮。

八月三伏天,太阳红炎炎火辣辣的,坐在那里不动也是一身汗,民兵们的衣裳上渗透出像印了地图的盐斑。晚上连队召开动员大会,要大干“红八月”,要求赶工期、加进度、提速度。从那天起中午吃饭在工地,晚上还要加班加点。我们连要在一月内打出12个大炮洞子的任务,名叫“猫洞炮”。规格为直径60公分,深3米,装炸药200公斤。因全是石山,每进一点都相当困难,当炮洞进入一米以上后难度就更大了,排长选择个子小的钻进洞子掌握钢钎,我便是其中的一个,有力气的在外面抡八磅锤。猫洞中的小炮眼要打30公分左右,每次爬进炮洞需要两个小时,把炮眼打好,再装上炸药,点燃导火索后才急忙爬出来,鼻子眼窝糊满灰尘,引来工友们的阵阵欢笑。炮洞里虽然尘灰重,但里面却很凉快,对我来说算是非常轻巧的活儿。

苦干了不到一个月,我们连队的炮洞任务全部完成。放炮那天营里和连里领导都来了,警戒线放到5公里以外。几吨炸药同时引爆,巨大的爆破声地动山摇, 响彻山谷,一排排岩石瞬间崩塌而下。全连民兵为爆破成功欢呼雀跃,提前收工开饭,每份饭还加了几片猪肉,菜汤里多漂了几点油腥。民兵们兴高采烈,我们感到这是最幸福的时刻。傍晚我和几个工友在月池沟小石潭里美美地洗了一个澡,几十天的疲劳被山泉冲洗得无踪无影。

1970年12月,县政府下达征兵动员令,要从各个民兵连中征集一批新兵,我响应祖国的召唤就地报名应征,这一年由于征兵数量大,身体合格人员少,于是就放宽年龄限制,我身体样样合格,就是体重斤两不够,接兵领导把我一看说:“这小子挺机灵的,斤两不够不要紧还要长的。”接到入伍通知书没几天,我就在民兵连换上了军装。12月28 日,龙潭民兵连敲锣打鼓把我们这批新兵送到县人武部。到了部队才知道,我们部队的兵种是工程兵,除练兵打仗等军训外,主要任务是修筑工事和修建地方公路。说来也巧,我从百姓到解放军,从民兵到工程兵的身份转变只是一瞬间,而工作性质却是一样,部队转战南北,总是与开山放炮、施工劳动联系在一起,按时髦的话说,都是为了祖国的建设,这个命运安排,我无怨无悔感到十分骄傲。

义务兵满后我退伍了,当时襄渝铁路虽然还没有正式通车,但在紫阳境内能听到火车鸣笛声。回家时坐上一辆解放牌汽车沿着紫渝公路到权河,看到曾经施工地段已宽敞的公路,我思绪万千,临走时铁路、公路还是个毛坯子工程,仅仅两三年时间就通车了。在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在这么短时间里能完成如此伟大的工程,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再次证明了毛主席“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伟大论断的正确性,我庆幸自己也参加了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回望

文/张书志

我毕业离校后的六十年间,曾三次回到母校的身边,却未写一个字。这次离开时,总是一步三回头,回望绿树丛中母校美丽的校园,那高高的钟楼,钟楼顶上灿烂的星空,回望曾经在母校的时光。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到离家一百多里的湘潭市一中读高中。每学期学杂费,包括膳食费就要六十多元。开学初,父亲用两麻袋各装250斤稻谷,推着鸡公车卖给区粮站,才能凑齐这笔大数目。

十七八岁的后生哥是农村的强劳力,是家庭的顶梁柱。后生哥的我却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优哉游哉地诵读“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夜深,卧听经校园北侧沪昆线上火车“扑嗤扑嗤”的轰鸣声,想起年迈的父母在田里辛苦劳作,其心甚痛,其心难安,总想在课余搞点有偿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有偿劳动何处寻?我们是寄读生,学校管理很严,每天安排得紧紧的。想出去打工,得挤时间,又不能违纪。事有凑巧,有同学打听到当日晚上9点至12点,火车站需要几个临时工卸煤。我们四个来自农村的同学一商量,接受了这个任务。

晚自习后,我们悄悄离开校园,来到雨湖公园北端的湘潭火车站。在站上管理人员安排下,麻利地一铲一铲将煤卸下来。汗流浃背,谁也没有叫一声苦。两个多钟头后,一车皮60余吨煤炭卸到了指定位置。管理人员夸奖我们像小老虎一样干活,比站里的装卸工干得还利索。

卸煤结束,工资兑现,我们每人得到了一元五角钱报酬。车站旁有饮食店,肉丝面一角二分一碗、光头面八分钱一碗。为省钱买文具用品,我们经受住了面食扑鼻香味的诱惑。

取下安全帽,脱掉工作服,我们一身轻松地返校了。来到校门口,大门紧闭,师生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因为擅自离校,我们不敢叫醒传达室的工友开门,于是来到围墙的拐角处翻墙入园。正当我们四个为成功翻越围墙而庆幸,突然雪亮的手电光照着我们,几个护校夜巡队员将我们带到夜巡值班室谈话。

此事惊动了学校最高领导,我们一个个吓岀了一身冷汗。

“他们不是贼,是本校的学生。”清脆的声音飘进了值班室,这声音好熟悉。每期举行开学典礼,从主席台上发出响彻校园的不就是这种既威严又亲切悦耳的声音吗?随后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子来到了值班室。果然是他,我们的校长符石安。符校长在读高中时就参加了地下党,开展学生运动,是个老革命。

我们看见德高望重的符校长,泪水不自觉地滚出来了, 主动承认、检讨了违纪行为,请求学校给予处分。

“坐吧,坐吧!”符校长平和地说,“给什么处分?擅自离校、翻越围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也爬过。解放前搞学生运动,学校当局不准我们上街游行,我就带头翻墙而出。 ”符校长幽黙诙谐的几句话,解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他看了我们四个满脸灰尘,说:“夜晚当睡不睡怎么行呢?白天读书做作业,要动脑筋,晚上为抓收入拼命去卸煤,有损健康。如果伤了元气,落下个终身残疾,我心痛,你们家长一定心痛,党和国家更心痛!”

此时,厨师送来几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符校长发话了:“你们拼命卸煤,早已饥肠辘辘。现在,我宣布:处罚吃一碗面。我从不吃夜宵,今晚陪你们吃一碗。”“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处罚呢?”我们破涕为笑,深受感动。

符校长一碗面化解了矛盾,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何为教育,何为恩师。

为了让我们挣些外快,又不影响身心健康,符校长当年让学校有关部门为我们举办了暑假劳动夏令营,组织学生参加有偿的市政基建劳动。20多天,我们赚回了一个学期的伙食费,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半个多世纪后,回望母校的那一刻,符校长的一碗面依旧温暖着我的心,让我内心柔软而充盈。

符校长早已作古,当年教我们的老师也大都走了,但谷水清清,垂柳依依,钟楼巍巍,母校不老。

忆十三陵大磨炼

文/沈伯素

十三陵水库,它绝非一般水利工程。提起它,人们自然会想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因为水库是他们提议修建,他们亲自参加了建库劳动,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水库由义务劳动建成。

我骄傲,建库过程中,我有幸“参战”。

1958年3月,我当时所在的军校,领导进行“战前动员”说,参战有三重意义:直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密切军地关系;接受劳动锻炼。那时候,对劳动的态度是丈量知识分子的一把标尺。我清楚“参战”对我是一次极好的磨炼机会。

都按营连排班进行了编队。我所在的校训练部机关编成一个排,我荣任新职:被指定为该排一班副班长。战场远在北京北郊昌平山区。为了轻装上阵,每人只准带军用棉被一条,解放鞋一双,换洗内衣一套,毛巾牙具一套,自己打包自己背。

我们的参战队伍从前门穿城而过,出安定门,朝昌平进发。近百华里的徒步行军,我虽然腰酸了,腿肿了,脚板起了泡,但没掉队。而且一到工地,就架设帐篷,安排食宿,次日一大早就投入了紧张的运砂建库劳动。

整个北京从中央到村队党政军民大动员,各大单位都派人参加,参加了就是突击队员!工地上的人,多时达十几万!来到工地,我一眼望去,人山人海,挑的挑,推的推,这边一溜重担子往前跑,那边一溜空挑子朝回奔,推车的也一样,都像赛跑。

按照统一部署,我们单位的任务是用翻斗车朝大坝运砂。我的同事、军车油机教研组教员孟昭复,一到工地就开动脑筋搞了一桩发明——翻斗“火车”——用汽车拖十多个翻斗车走铁轨,一趟就是十多方,抵得上百人次的徒手推运。

具体到我们连,任务是把民工挑来的砂土装进翻斗车。今天恐怕没人相信我们装车的效率:两人装满容量一立方的翻斗车只用十几秒钟,而且不到五分钟再装一车!这效率归功于技术革新:我们运用斜面原理,使民工走一条慢坡路,挑来的砂土倒在稍高的蓄土木盘附近;装车时,木盘居高临下,封口一打开,砂土就像从漏斗自动流出。其时,我们两人共管一斗,各用一把大铁锨,猛推猛拨,令砂土倾泻而下!看起来只是推推拨拨的活儿,却绝不轻松!请想:那是一立方细砂,1000多公斤呀!都像拼命,谁也不敢懈怠一秒钟,空气里都弥漫了战斗精神!记得一天八小时干下来,有的人就像瘫痪了,收工时,朝冰凉的工地上一躺,不肯起来!

参战磨炼,绝非仅是劳动,生活起居也是对意志的考验。先说北京三月份的气候,夜晚在野地睡帐篷,四斤重的薄被,再累再困也难入睡。我们从村上借来麦草,胡乱堆在被子上,再一个紧挨一个躺下,互相取暖。不过,次日醒来,不少人的脸还是被被头上的冰刮疼了!至于伙食,当然是向当地民工学习——午餐就在工地吃,一人两个窝头,一块咸萝卜!就这样,没有一人冒出一声“苦”字来。

其实,劳动虽苦虽累,愉快却寓于其中。

就说工地上那大喇叭,不仅多次说我连虎虎生威,还多次表扬我们超额完成每天的工作量。再说,劳动大军中本来就蕴含了无限乐趣。比如一次,我们刚收工,清华大学派代表来了。他们也是参加建库劳动的,要同我们联欢。好呀,我们连又不缺少文娱人才!于是,双方各先献上大合唱,然后我们欣赏了大学生的男高音独唱、二重唱;我们的擒拿拳术,“解放军姑娘”独唱,也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更有,当时工地上夜晚刚放过电影《柳堡的故事》,大家只要见挑砂民工中来了一位漂亮姑娘,就高喊她“二妹子”,喊得她又兴奋又害羞。因为我当时“荣任”新职,就有人把“二妹子”拉到我的跟前,要她叫我“副班长”……

不久后,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都来十三陵参加了劳动,大幅新闻照片登在各大报的头版,我们的劳动工地一时举世瞩目,这情景,不更使人兴奋,令人鼓舞?

劳动是快乐的源泉

文/疏泽民

世上最美的表情,是劳动者那张热汗淋淋的笑脸。

美的表情,来源于愉悦的内心体验:吃着自己辛勤栽种的小菜,总觉得比菜市场买的更有滋味;穿着自己编织的内衣,总觉得比一身名牌更温暖贴心;花着自己流汗打拼挣来的票子,总比伸手啃老要心安理得……因为,我们付出了劳动,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当我们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时,自然会感到心安和快乐。

劳动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一个人如果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在劳动中体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将会与社会脱节,无法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就能在劳动中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快乐和富有。

劳动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是增进健康的良药,是培养快乐的源泉。开动机器的蓝领,田间劳作的农民,路口执勤的交警,以及脚手架上的民工,农贸市场的商贩,搬运货物的人力车夫,清扫垃圾的“城市美容师”……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都能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自然无法体验到这种乐趣。

作家罗兰说:“世间一切美味佳肴,都没有劳动结出的果实更甜美。”因为有了自己的付出,我们会觉得格外甜美,也格外珍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回报,一份辛劳一份甘甜。劳动是生命的动力,是快乐的源泉。

麦收时节

文/史太群

麦收,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对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那是在熟悉不过了。在农村每个人都知道,小满(5月21日)收麦家把家,忙种收麦普天下,意思是说:小满时麦子还没有大面积成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早麦成熟了,而小满过后半个月左右就是忙种了,这时所有小麦都已成熟,说明麦收时节已经正式到来了。

每逢麦收时节,我都回农村老家,帮助家里收割麦子。现在的农村的条件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以前每到麦收时节,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清晨很早就得起床,因为要把收割麦子的用具准备好,如镰刀、磨刀石、扁担、绳子、以及茶水,为了赶时间,就连午饭都要随身携带着,而后步行到田间,早晨还好,有点晨风又没有太阳,没那么热,可到了中午,太阳像火球一样,在烈日下,他们弯着腰,挥舞着镰刀,一点一点朝前赶,汗水顺着被烈日烤成黑色的脸夹,流入口中,咸咸的带着苦味。接着要把割倒的麦子捆成捆,用担子挑到麦场,然后一捆捆的把麦粒摔出来或用牛拉石滚打下来,农民们把这些称之为:打场,最后,经过几天的晾晒,就可以入库了。收获是甜蜜的,可收获的过程很辛苦,你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可能是永远无法体会到。

现在不同了,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农民们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连以往最辛苦的劳动也变的轻松了,大型的机械化收割机,替代了以往纯手工劳动,他们在也不用起早贪黑的这么劳累了,可以轻松收获劳动的成果。

早晨,他们悠闲的吃完早饭,骑着摩托车,带上饮料、矿泉水,只需一个电话收割机便能来到田间地头,以前要几天才能收割完的块地,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就可以收获完成,然后,用拖拉机把麦粒拉到仓库旁边,经烘干机一过,就可以顺利入库了,和以前劳动的艰辛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农民们在感受了劳动的快乐,同时又品尝了收获的甜蜜。

劳动是父亲的节

文/韩星星

“五一”放假,刚回到家,我就挨了父亲的当头棒喝:咋回来了?

我疑惑地望着他,很快反应过来:劳动节,放假了。我怕他听不见,又大声说一遍。

父亲惘然地点点头。其实,他并不明白,不知道什么是劳动节。

在乡下,像父亲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劳动了一辈子,却不知什么是劳动节;他们在土地上劳作了一生,却没有享受过一天的节日。我想,或许这就是父亲和土地的宿命!

吃罢饭,抹把嘴,父亲像往常一样,别把锄头,走进五月的田野。那里是他的天下。

风一吹,麦子昂首阔步。那五月的绿,是父亲撇下的军装;那麦子的黄,是父亲坚实的筋骨。锄头撕破泥土,把杂草连根拔起,父亲率领他的将士,把时光打得斑驳陆离。只有在这里,他才思路敏捷、动若脱兔,才会忘记那让他走路都磕磕绊绊的年纪。

劳动节,全世界的人都在享受着假期的安逸,但父亲还在劳动,还在享受劳动。劳动就是父亲的节。父亲佝偻着腰,一粒汗珠一个太阳,种在他肥沃的背影里。锄头上带起湿漉漉的泥土,和父亲的脸膛一起,在阳光下闪烁着麦子般金黄的光芒。

我开始明白,没有宿命!父亲是幸福的。当我们在为生活而工作,竭力地向工作讨取生命的供给时,父亲已在享受他的工作——劳动。当我们还为短暂的假期欣喜若狂,精疲力尽地忙着消遣、挥霍时,父亲却天天都是假期,并且每天都过得一丝不苟、波澜不惊。

或许,可怜的是我,我曲解了劳动的本质,还那么自以为是。

这块土地上,走过父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父亲的父亲……他们都这样,脚踏实地地走过来,走回去。这需要多大的定力和韧性!我能为目前的工作坚守一生吗?哪怕十年,五年……当我从这块土地抽身离去,从父亲身边毅然离开,有什么也从我身上悄然离去了。

父亲的呼吸变得急促,腰越弯越低,锄头扬得越来越高。他体内一定也有个太阳,尽管衣服已撇下,仍汗流浃背。他体内一定也有块麦田,那些璀璨的汗珠,就是他种在生命里的麦子。第一次,我虔诚地望着父亲。阳光里,他那抽动的肌肉、黄浊的汗珠,构成五月最震撼的画面。

我想喊住父亲,让他歇一歇,告诉他什么是劳动节——那是父亲的,父亲的劳动节。

秋来种菜去

文/何龙飞

秋来又恰逢农历小阳春,是种菜的大好时节。

我和妻作为上班一族,居住在城里,吃的菜多是到菜市买的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打药菜,很少买到无公害蔬菜。为了保证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位、享用到绿色蔬菜,本着回归田园、返璞归真、体验劳动乐趣、充实生活的目的,我们谋划、商讨一番后,决定趁机去种菜。

说干就干。妻向一朋友和盘托出想法后,得到其理解与支持,菜地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块菜地处于郊外,面积约六厘地,实际上是一块田隔断而成,谷桩长得郁郁葱葱,乃此朋友的朋友家的地,随便种菜即可。

种菜必须得先备好工具。工作之余,妻到批发市场转悠,侃价还价,买下了锄头、耙梳等工具,并经过朋友的协调,落实了存放工具的地方——池塘管理房内。还新换了一把锁,确保存放安全。

菜地须整理出来,是当务之急。谷桩嫩绿,却有碍菜的生长,先得除掉。妻挽起衣袖,扛起锄头,来到菜地,躬身铲谷桩。累了,直起腰板,叹息一声,小憩一会。再哈口气在手心,搓一搓,紧握锄把,继续铲谷桩。平时劳动少,妻怎受得了如此强度大的劳动,手上的干茧与血泡冒出来了,折磨得她腰酸手疼。可是,妻一想到绿油油的蔬菜及家人的健康,就来了精神,坚持把谷桩铲完。此外,菜地连着公路,中间一小段路杂草丛生,影响通行。为图种菜行走方便,妻及时铲除了杂草,让小路畅通无阻、越发宽敞。

妻工作忙,分不开身,无暇顾及挖土。我刚好因故赋闲在家,自然就承担了挖土的重任。为便于利水,田壁、分界处的沟务必挖出来。我分开双脚,一前一后站稳,抡起锄头,使劲地挖下去,再用力一抬锄把,泥土就拱起来了,顺势一提,则堆在一边。如法炮制,一锄锄泥土被挖起,土边沟便脱颖而出,映入眼帘;田块里的泥土较硬,挖土时除身姿正确外,还得用力。但也得讲技巧,否则握锄把过紧、用力过猛会起泡、伤手。我不断摸索、尝试,在三个血泡诞生后总算掌握好了度。望着那血泡,我的心疼痛着,再不停地擦拭额头的汗水,便情不自禁地感慨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小时的劳动,我挖完了菜地的土。为了给妻一份惊喜,记录下劳动成果,我掏出手机,拍下了挖土后的图片,拿回家与妻一起分享,温馨无比,其乐融融。当晚的梦,我做得分外香甜,梦见了那块地,梦见了长势良好而可爱的蔬菜。

接下来,就是欠土的活了。我趁热打铁地干,力所能及地把泥土欠细。再把到菜种店买来的油麦菜、瓢二白、萝卜等种子均匀地撒在细泥土上。地边有干草及谷桩,则点火烧成草灰,撒在泥土上作为农家肥,助力菜种生长。考虑到泥土较干、雨水较少,我在妻的提醒下,专程驾车、提着桶与水瓢前往菜地,到池塘边提水来浇灌。于是,菜地湿润起来,星星点点的菜种灵动起来,积攒力量,使劲地生长。刹那间,我感动了,感动于菜地的无私奉献,感动于菜种的执着、勇敢,欣慰于我们的不辍劳作定将换来绿意盎然的生态蔬菜,去诠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

回望那块菜地,我的心中荡起阵阵涟漪:憧憬与希冀固然重要,精心管理也不可或缺。我会与妻一道挤出时间,管护好菜地,为菜种虔诚地祈祷,为菜苗浇水、除草,做一名地道的护菜使者;这季菜退出舞台,又会让下季菜粉墨登场,让菜地不闲,让绿色蔬菜潇洒视觉与味觉,愉悦心情,陶醉灵魂;秋来种菜去,种出欢声笑语,种出累并快乐着的感悟,种出生机盎然的秋天。我们如此用心、投入,乐在其中,感触颇深,朋友们也不妨秋来种菜去。

劳动的诗意

文/马从春

劳动,是有着浓浓的诗意的。小时候,爷爷在田里干活,我在一旁玩耍。我问爷爷:“干活累吗?”爷爷笑答:“不累,劳动里有诗意呢。”我不信,要他说原因。他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不是诗意吗?”

爷爷曾经做过村里的私塾先生,熟读四书五经,古文造诣颇深。孩提时代,懵懂无知,我只知道劳动就是干活,干活一定累人,哪里有什么诗意可言?可是爷爷说,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最幸福。年幼的我遵照他的话,帮他摘地里的豆子,然后运回家。当看着满满一大篮子的豆子时,尽管我已经汗流满面,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终于,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

海子肯定是知道劳动的诗意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他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几句,我不知道诗人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我确定,他是了解劳动的幸福的。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有亲身从事过相关劳动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句子。

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是喜欢劳动的诗意的。他在《四时田园杂兴》里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乡村的大忙时节,男耕女织,日夜操劳,就连孩子也在学着种瓜,可是诗人并不觉得劳动是一种苦累,写得活泼轻松,极富生活情趣。

我的朋友朱三,从小害怕干活。那时候的乡下,没有农业机械,农活全凭手工,每到农忙,孩子也要帮忙。朱三放学回家,他爸叫他劳动,他不干,说我还要看书呢。对于希望孩子跳出农门的农民来说,看书是一件大事,所以朱三一说这话,他爸就不吱声了。后来,朱三真的考上大学,进了城。有一天,他见到我,说:“我在城里过腻了,啥时候咱还回到乡下,搞二亩地,喂几头羊,那种劳动真舒坦。”如此这般,想来他已经真正知晓乡村劳动的诗意了。

人类学家说,劳动促进了古猿的大脑形成和直立行走,进而创造了人类,历史学家说,人类的辉煌文明,全都是劳动结出的硕果。我没有那么专业,可是我知道,如果我一天不写文章,不在电脑前用手指敲击键盘而劳动,就会浑身不自在。就像我那已经八十岁的乡下奶奶,她仍然下地干活,仍然侍弄着牲口,她告诉我,人,活着,就得劳动。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未经诗人同意,我想冒昧地加上一句,可以构成一幅更加完整动人的画卷,“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且诗意地劳动着”。

饱餐曾是我的梦

文/刘东升

这个题目,也许有人看了会笑。笑什么,吃顿饱饭还是梦?是真的。饱餐一顿行,但顿顿饱餐却是年少时的梦,更不要说吃好了。我是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着,所以就确定了这个题目,从吃顿饱饭说起。1978年,我十六岁。在老家灵石县段纯镇九年制高中上学。那时农村还是公社制、集体化。村里有大队、小队,集体生产、集体劳动,集体按人口、劳动工分分配粮食、蔬菜等。我家共七口人,我是长子,父亲工伤在家,失去劳动能力,母亲常年卧床,挣不到工分,年终分粮少之又少,父母常为吃喝发愁,又有几个半大小子,饱餐真是我们的梦。

我当时在校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课程少而简单。中学扩大校舍,我们同届的八班、九班两个班从初中升到高中后,都积极参与了此项工作。包括冬季教室取暖用的兰炭(焦炭)、煤块、木材等,都靠同学们自己寻找、捡拾。课余时间,老师经常组织同学自带工具在田家窊、蓝家谭、神井等村帮助收秋收夏,有时一住好几天。毕竟人小,气力不大,虽效率不高,但仗着人多,也还是有成果。虽然累,但很开心,在劳动中增长了知识,体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增加了对土地、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最高兴的就是省下家里的口粮,能够吃好、吃饱。

有一次,同学们在吴家沟住了好长时间,大家集体劳动、作息,累并快乐着。感觉劳动就是上学,上学就是劳动,劳动就有饭吃。就是上学之余,也最喜欢去给别人家帮工干活,出力流汗挣饭吃,所以劳动中特别卖力,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就是这样,因营养不良,个子小,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坐在第一排,从没影响后面同学看黑板上的内容。我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得到了饱餐,却没学下知识,1979年高考,全村无人上榜。1980年,改革开放第二年,我顶班招工成为两渡煤矿一名井下工人,自记事以来,做了十多年的饱餐梦,终于实现了。有了几十元的工资,粮食供应得到满足,还常能省点钱贴补家用。

有一个插曲必须老实“交代”。招工体检时,我身高不够、体重轻,怕录用不上,在借穿别人的厚棉鞋里垫了两片青瓦,挺直瘦小胸脯,使劲踮起脚尖,才测下1.68米。测体重时,我身上揣了亲戚家一只铸铁“捣盐锤”,才称下四十五公斤,档案中的体检表上标注“体重不足”。这就是十八岁时的我,都是吃不饱惹的祸。

在等待招工通知时,母亲和我是那么的焦急。因为录上了就可能缓解家中粮食紧张的状况,“添粮不如减口”,根本顾不上井下危险等其他因素。我告别了贫困的家乡,告别了母亲的“千层底”,穿上人生第一次买来的新球鞋,背上行囊到矿上报到。在工人师傅真诚、无私的照顾下,度过两年难忘的井下生活,亲历了工作的艰险,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成长。1983年,我从矿上调离时,身高已近一米八,体重也增加了不少,饱餐已不再是梦。

时隔38年后,我又调回到当年矿井所在地工作。生活仿佛画了一个圆,我又回到了原点。吃水不忘挖井人,饱餐绝不再是梦。

劳动的幸福

文/徐泰屏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幸福是指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劳动的幸福,是人生于世最大的幸福。一个没有从事劳动而生活的人是不幸的,这似乎应该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电影插曲,极通俗又形象地向我们讲述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普遍道理。劳动是我们全部身心的有机投入,劳动是我们生活的现实需要。离开了劳动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劳动不是巧取豪夺,劳动不是坐享其成,劳动不是以权谋私,劳动不是坑蒙拐骗,劳动不是假冒伪劣,劳动不是……劳动的真正意义,是我们血与肉、灵与智的有声有色反映。

五谷丰登,是农民劳动的幸福;产品合格,是工人劳动的幸福;名作流芳,是著书立说者的幸福……通过劳动得到的一切,是我们道德与良心的体面拥有。用别人的不幸作代价而谋取的幸福是伪幸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幸福才是真幸福。所以这个世界上才有了“血汗钱”和“昧心钱”之分,才有了高尚和卑下的人格标准。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却有许多人从根本上忽视了劳动与幸福的本质关系。有的人不择手段地攫取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的人损公肥私,用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换取个人的生活享受;有的人以出卖灵魂和肉体而苟且偷生;有的人醉心于权钱交易而纸醉金迷……劳动而不得幸福,幸福而不从事劳动,这样一种有悖伦理和公平的现象,是我们所无法接受的。

劳动是烈日下锄禾人的汗水,劳动是车间里精工细作者的心血,劳动是写字台前舞文弄墨者的不舍昼夜……劳动的幸福,是生命之花最自然最本色的璀璨开放!

老照片里的故事

文/武梅

收拾东西,无意间翻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三个女人,她们并排站在河堤上,笑颜如花。她们的身后,是远近闻名的人工河——茨淮新河。这张合影,拍照于1985年,茨淮新河竣工通航的那一年。

茨淮新河是建国以后开挖的一条著名的人工河,是一项十分巨大的水利工程。它西起阜阳茨河铺、东至怀远荆山口入淮,长达一百三十多公里,总流域面积7127平方公里。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动用人工上千万人次。动用的人力物力空前。工程从1971年开工,到1985年竣工通航,历时15年。

当年,由于全是人工开挖,挖河工具就是最原始的铁锹、抬框和架子车,劳动十分繁重。所以,被派上工地的民工,是青一色的男子。那几年,淮河流域至皖北的各个市县:淮南市、蚌埠市、颍上县、利辛县、淮北市、蒙城县……都参与到了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特别是冬季农闲时节,各个村庄的青壮年劳力,全部出动,村里只留下妇女、儿童以及年弱多病的男子们。

当年的劳动场面声势浩大,工地绵延几十公里。民工们的说笑声,劳动的号子声,响彻云霄。可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民工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那样的单调而匮乏。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晚上,他们只能窝在工棚里闲扯,赌钱,或是思念父母及妻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工们的劳动积极性。

三个女性所在大队的带队干部,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向后方求助,希望能派人到工地上慰问民工,安抚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

那时候,各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平时也经常排练节目,到各村庄去演出。给民工送节目,便是最好的慰问方式。于是大队领导立即组织宣传队排练节目。照片上的三个人,当年都才二十来岁,是大队宣传队的成员,也是好姐妹。听说要到茨淮新河工地上给民工们慰问演出,她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于是大家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短短的几天时间,她们就排出了舞蹈《北京的金山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选段、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她们三个人还自编自演了一个快板书:《民工都是战斗员》。

节目排好后,宣传队就开赴茨淮新河工地。听说有宣传队来慰问演出,工地上沸腾了。

他们的演出,吸引了好几个县的民工观看,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传出几公里。特别是她们三人自编自演的节目,由于紧扣民工们的生活实际,讴歌了民工们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表演形式活泼生动,更是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们的表演仿佛一针兴奋剂,激发了民工们的劳动热情。第二天,民工们的劳动热情明显高涨了。

本来,宣传队只打算在工地上演出两天,可第二天演出结束后,另一个公社的带队干部就找到宣传队队长,要求到他们的工段,为民工们再演一场,他们负责宣传队的吃住行。这是好事,他们没有不答应的理由。没想到,这一答应,就收不了场了,他们竟然接到五个县区的邀请。宣传队走到哪里,都受到民工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像一缕清风,给工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自己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宣传队快要离开工地的时候,有个公社的带队干部找到宣传队的队长,说要他两共同完成一件好事。原来,他们公社一个小伙,看中了宣传队里的一个姑娘,要他两一起“穿针引线”。

好事很快促成。那个小伙,就是我哥,那个姑娘——照片中的一位,自然就成了我的嫂子。

茨淮新河竣工的那一年,三个都已成家的好姐妹,特地故地重游,拍下了那张照片,以示纪念。

当然,这些故事,都是后来从嫂子那里听来的,因为那时我还小。

父亲

在贫困中成长的人,经历就是一种财富。教会我面对人生的老师,就是我的父亲——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民。

我老家在黑龙江省嫩江县伊拉哈乡的一个村子,兄弟姐妹共六人,我是老大。我读高中时,弟妹们依次读初中、小学,都在上学,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就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日子过得很紧巴。但父亲从不叫苦,从无怨言,默默劳动,承担起养家的重担。父亲是种地的好手,他起早贪黑地开垦小片荒地,种上苞米和蔬菜,以补充粮食的不足。父亲是生产队长,不能利用工时干自家活,他就在别人吃午饭时干,妈妈将饭送到地头。下午生产队收工了,他就接着料理自家的庄稼。无论是烈日风雨,还是繁重劳动的艰辛,都没有压垮父亲追求更好生活的决心,他用自己的汗水付出,带领全家度过了那几年的艰辛岁月。

父亲是个称职的父亲,他对我们的教育,从来没动过粗,总是以自己的勤奋劳动来影响我们,为我们树立起如何做个好人的标杆。后来由于年岁大了,他从生产一线下来,当库房保管员,谁要想从他的手上得到集体一分一毫的额外好处,包括自己家人,没门儿。有时妈妈劝他:“队里的东西是大家的,何必为点小来小去的事得罪人呢?”父亲说:“大家让我管库,我就得这么管!不然,你拿他拿大家拿,集体不就拿黄了?”因此,父亲得罪了一些人,有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小抠”,父亲不以为意,依然故我。父亲这些生活上的小事,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要奉公守法,要干干净净。

父亲由于工作突出,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劳动模范。后来,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外地教学,把父亲接到我家,就近在校办工厂给他找了个打更的差事。父亲一如既往,兢兢业业,不但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且工厂哪里有活儿,他都主动帮忙。校办工厂是个食用菌生产厂,要进大量的木屑、粮食糠,经常装卸东西,当时父亲是60岁的人了,总是抢着扛麻袋。本来不是他的活儿,他非干不可,别人劝也不行。工厂领导找到我:“你劝劝老爷子,别累坏了身体。”可我说了也没用。

父亲有种菜的好手艺,不在生产队干了,就在自家种菜,自己吃不了,他就挑着去卖。据弟妹们说,挑出去一担,就有一半送了人。因为地方小,人人都很熟,有的还沾亲带故,父亲种菜,基本就是为大家服务了。

祖父是私塾先生,父亲读了七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后来种地,所学都荒废了。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鼓励我们学习。在他的鼓励下,我终于读了大学。

今年是父亲去世25周年,我也已到了古稀之年,经常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想起跟在他身后走,从荒草茂盛的田野上惊起野鸡的场景;想起和他一起在小河里野浴的情景;想起他带我去集市卖猪后,领我下了人生第一次小饭馆的惊喜;想起他挑着瓜担走在前面,我用一根小扁担挑着两个筐跟在后面,望着扁担在他肩头颤悠悠有节奏地上下跳动,他的双脚一起一落,我内心莫名涌起的幸福感……

父亲的身影在视野里越走越远了,他坚实的人生路却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脚下。

劳动是奋斗的底色

文/廖华玲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主席的这句话,朴实无华,暖人心扉,催人奋进。

回首历史,奋斗不仅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更是每一位劳动者的光荣,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砥砺前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中书写时代华章,劳动是奋斗的底色。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收获幸福。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幸福的笑容是在挥洒了汗水和泪水之后,一种成功喜悦的自然流露。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取得的。如果说成功可以复制,那么其模板上一定镌刻着“劳动”二字。

命运多坎途,有痛苦,有迷茫,有挫折,有困境。面对这些十有八九的人生不如意,若我们选择放弃,成功也就离我们而去。如果我们经过“千淘万漉虽辛苦”的艰难奋斗,用劳动的姿态塑造“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辉煌,那么一切将因劳动而美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命运是用来挑战的,人生也会一次次蜕变,而惧怕困难、颓废生活、不思进取,前怕狼,后怕虎,则是弱者的表现。真正的劳动者敢于直面人生,直面自己,正视缺憾,勇往直前,用汗水浇灌出幸福的花儿。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奋斗,你的人生将碌碌无为,暗淡无光。一个人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一旦缺少了奋斗,就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向上的勇气,生活“一潭死水”,荡不起涟漪。“奋斗”一词,是人人都会喊得响亮的口号,但有的人宁可坐在那里大谈“梦想”,或找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没有失败,也不用双手拾起“劳动”一词去不懈努力。天道酬勤,成功是做出来的,干出来的,而不是敲锣打鼓想出来的,喊出来的。

劳动是奋斗的底色。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也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人生奋斗的价值,就是以其中包含的艰辛劳动和非凡智慧来衡量的。可以说,劳动是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摩天高楼;是劳动,迎来了网络信息时代;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是劳动,使无垠的荒原变成了肥沃桑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劳动感受幸福,让奋斗的人生出彩,感悟生命的壮观。

历史的车轮终将抛弃那些征途上的懒惰者、懈怠者、无为者,从来,“勤劳”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即使在积贫积弱的年代,人们也不曾放弃用劳动改善生活的梦想,何况如今进入中国新时代,劳动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对每一个劳动者而言,劳动是通往幸福的阶梯。我们坚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劳动的姿态是最美的舞姿。握住所有因劳动而开满茧花的双手,拥抱所有因辛劳而沾满汗水的身躯,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时间不会辜负你的劳动,梦想不会遗忘你的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劳动,我奋斗,我幸福!

红山劳动基地感悟

文/谈笑

不知哪来的风声,我们得知要去红山劳动基地的“噩耗”.大家都认为基地是神一样的存在,无法触碰,无法呼吸,就这样迎来了去基地的日子,还记得那天天空格外的蓝,我早早的骑着自行车,不管怎么说心中还是有点期待的,因为我过于粗心,导致我没带护身宝衣--我的保暖外套,就这样我和同学一起在“海军”老大的带领下乘上来接我们的车,路上没有红灯的阻挠,没有行车的吼叫,我们来到了红山劳动基地。

基地“我来了”

刚走进劳动基地,一股浓郁的田园气息迎面扑来。放眼一看,原来是许多庄稼在用它们那诱人的气息吸引我们去观赏。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一条条曲折蜿蜒的长龙来到了 红山劳动基地。一到那儿,首先进行了庄严的开营仪式。

来到宿舍,把书包往床上一扔,本想好好感受一番,谁知同学拿来了被套、床单,要我们整理床铺。看到这一切,我可傻了眼了,不要说套被套,在家里,我就连床单也n年没整理了。看着其他同学都开始了,我也不甘落后,手忙脚乱的整理起来。心想:我在上铺,想要十分整齐,是不可能的,反正就这么铺吧!解决床单是还可以,但被套嘛……看着这一床似棉花又不像棉花的东西,我真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在经过大脑简单的分析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们一股脑儿都塞进了被套。可想而知,被子卷在了一起,怎么看都不对劲哎!后来还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的。

初苦“累死哥啦”

熟悉这里的一切后,我们的心情直线下降,跌至为零。原来乐天派的我都悲观地想一头撞死墙上,虽说这里是红山劳动基地,但本身就有不少缺陷,不说别的,就说我们的宿舍吧!八个人挤一间小屋子,早上吹哨,大家慌不择路,经常脑袋撞得白天见星星。这我倒不介意,介意的是睡上铺的人太危险,弱不禁风的床,摇摇欲坠。人在上面稍一移动,就像在水中划船一样 .迷茫,有时候只是一种借口--人生舞台的帷幕随时都有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这句话是偶然翻阅书籍时看到的,就这样成为我那时的支柱。

苦尽甘来“终于活了”

随即而来是陶艺课,这下可难倒我了,面对一块臭泥土,我真想一把扔掉,在我的巧手的雕磨下,最终还是有了战果--一个爱心茶杯,就这样第一天接近尾声,我们看来成龙的《a计划》,一开始我们这群猴孩子吵到老师起鸡皮疙瘩,后随一位道高望重的男老师的英明指导下,猴孩子安静了。晚上还是那么happy,我们吃着,喝着,饮料都洒了,我们还左口一个,右口一口,9点10分灯还亮着。随即而来的是,模拟驾驶和模拟射击,那让我们都玩疯了,一个个都回复了猴子本性,哦!还有栽花,因为猴哥我眼镜没带,回来不知道为何手上多了三个盆栽。

快乐的尾声“我还会回来的”

随着闭营式和晚会,我们走了,还有窗户上写下的真真回忆,借灰太狼的话“我一定会回来的”.

天龙山秋收记

文/梁醒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当回想起50多年前在天龙山五坡村劳动的情景,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1966年秋,我在晋祠中学读初二。一天,学校安排我们十一班去天龙山五坡村帮助村民搞秋收。能去风景胜地天龙山,我们感到格外兴奋。当天下午三点,我们便徒步出发。我们走的是一条沿山根修的简易公路,路面坑坑凹凹崎岖不平,公路两侧已是秋意浓浓。四点来钟我们走到牛家口村,稍作休息便继续赶路。大约五点多我们来到窑头柳趾沟,山坡上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溪水哗哗地流淌着。这里夏日清凉避暑,冬日里冰瀑晶莹剔透,颇为壮观。现已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出了柳趾沟便没大路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山路一旁沟壑纵横,大家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掉到深沟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到达天龙山已是满天星斗,远远就听到寺院里传来的狗叫声。又走了一二里便到达了五坡村,村民们点着松明子把我们迎到院中,端来饭菜,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

第二天,天一放亮,同学们吃过早饭便集合下地。村里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都是小块庄稼地,大都离村较远。我们到达地头后看到玉米穗露出胡须随风飘逸,谷穗沉甸甸地弯下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大家挥舞镰刀弯下身子割着谷子、糜子,女同学用双手掰下玉米棒子。然后将收下的庄稼扎成一捆一捆背回村里打谷场,汗水湿透了衣裳。渴了路过寺院旁的龙王庙,捧口泉水,甘甜清洌沁人心脾。龙王庙共有里外两间,里间为白龙洞泉眼就在洞内。水池有两米多深,面积有十几平方米碧波荡漾,无论天旱还是雨涝池内泉水总是满满的。每年阴历六月十八,村民祈雨杀羊祭祀龙王,清晨将池中泉水舀干,下午池水就满了,而且从不外溢,人称“神泉。

天龙山风景秀丽,奇峰兀立,松柏郁葱,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身。林海茫茫,涛声阵阵。黄里透红的醋溜溜像一串串珍珠在风中摇弋,蔚蓝的天空,成群野鸽子在飞翔。林中野鸡不时扑愣愣地飞出,狐狸、野兔不时地窜出。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松枝上下跳跃,林中小鸟竞相啼鸣,委婉动听。夕阳下,地头村民在辛勤劳作,村庄里炊烟袅袅,好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劳动,庄稼终于抢在雨季来临前全部收回颗粒归仓。通过这次劳动,同学们手心磨出了老茧,皮肤被晒黑,懂得了粒粒皆辛苦,更加珍惜粮食。

网站地图